圖錄號: 139
估價RMB: 1,200,000-2,000,000
成交價RMB: 2,645,000(含傭金)
139?
林則徐(1785~1850)書?林氏后人等為上款人家族跋?
致朱為弼有關(guān)江南漕運的重要信札冊
紙本?冊頁(共五十一頁)
1831、1835年作
識文:略。
題跋:1. 展讀侯官舊報章,深情欵欵話言長。江淮利運通黃泛,道義論交屬紫陽。貽友書宜先輩法,傳家珍賴后賢藏。得贍墨寶吾尤幸,歐宋名流聚一堂。竹石廉訪命題,即請教正,壬寅(1902)九月,陸元鼎。(“瞻”誤作“贍”。)鈐印:陸元鼎?。ò祝?春江(朱)
2. 丈人示我文忠札,人物銷沈始欲愁?;⒕嵯瘸歼z愛地,龍門往日外孫謀。兩家思巡遠(yuǎn),前輩心期直宋歐。留記他年珍重意,當(dāng)筵相顧話時流。(“兩家”下脫“子弟”二字。)竹石世叔招飲經(jīng)注經(jīng)齋,出外祖林文忠公與先德侍郎公論漕務(wù)書屬題。值在方人,有觸于中,而系以詩,并請正律。丙申(1896)二月,瑜慶。鈐?。簮凵n(朱)
3. 竹石廉訪出家藏此幅相示,敬讀一過,想見前喆論事之精、定交之摯。竹翁三權(quán)蘇臬,從公精核,忝相先后,受益尤深。竹翁可謂善承家法,樂于林文忠公無能為役,亦如卷中所云“幾生望到宋公”者。勉書志媿,且交相警也。光緒丙戌(1886)夏,光州李嘉樂敬題。鈐?。杭螛罚ò祝?憲之(白)
4. 竹公廉訪以先文忠公與侍郎公論漕運書見示,命鈞澤綴語于后,媿何敢承。廉訪公累權(quán)蘇臬,政平訟理,聲施爛然,與侍郎公后先輝映。而鈞澤行能無似于先人,文章事業(yè)不能仿佛一二。顧念先人與侍郎公為道義之交,及廉訪公之善承先志者,又不敢以不志。光緒己丑(1889)三月,林鈞澤敬記。鈐?。汉飧Γㄖ彀祝?/p>
5. 遺墨留題話丙申,蘇臺感舊更酸辛。十年泥爪留痕補,一代風(fēng)流繼起人。不見黃河還故道,卻驚滄海竟揚塵。貞元名輩如相問,白髪蕭蕭未了身。象甫世仁兄屬題尊甫竹石先生所藏林文忠公余札前卷,與先德侍郎公論河上事。丙申(1896)過吳門時,先生屬書一律,今十七年,先生亦下世三年矣。象甫攜來海上,索補圖書,并以后卷為請,撫今思昔,感慨系之。壬子(1912)六月,濤園沈瑜慶并識。鈐印:濤園(朱)
6. 故家有喬木,遺字載忠貞。豐歉先憂樂,謙沖見性情。一箋證今昔,兩世快平生。不盡滄桑感,高山此景行。光緒初,業(yè)先中丞適與竹石老伯同官上海,珩正童年,曾見豐采。壬寅、甲辰往來寧蘇,時承教誨。滄桑已變,忽忽如隔世矣。今辟地此間,象甫世弟出林文忠寄先德侍郎公札子屬題。撫今進(jìn)昔,益增悵惘。謹(jǐn)寫一律就正。甲寅(1914)天貺節(jié),貴池劉世珩倚鐙記于楚園。鈐?。赫砝祝ㄖ欤?/p>
7. 名簡藏諸袖有年,固應(yīng)無恤最稱賢。風(fēng)行文字今斜上,那得如君耆古專。星軺未出預(yù)相期,脈脈深情下筆時。儒將風(fēng)流不多覯,憮然棖觸鼓鼙思。象甫仁兄同客海上,出其先德竹石先生所藏林文忠書札屬題。文忠勛名爛然,乃其不茍于書,亦下筆具千古之想。此文忠致竹石先生尊人侍郎公書也。象甫與先德兩世寶貴之,其惜名墨,保手澤,不兩足多乎。書二絕以報命,著糞之誚,其不免夫。尚其亨識,時壬子(1912)八月。鈐?。荷衅浜嘤。ò祝?會臣(朱)
8. 象甫先生出示林文忠公與先德侍郎公手札兩通,論事巨細(xì)畢具,不厭推詳。謹(jǐn)觀三復(fù),如親炙兩賢風(fēng)采,無任欣幸。邇來英桀少年,舉先哲之人物文字,一掃而空之,舉無足以當(dāng)意。試觀此專制之朝,為大臣者盡以民事湔磨切磋,相期于善。如此其于今日,又何如也?敬書冊尾,為之三嘆。婁東后學(xué)姚朋圖。鈐?。阂ε髨D?。ò祝?/p>
9. 嫓節(jié)云龍不可追,卻從豪素見心期。一時文采風(fēng)流映,猶覺江山氣未衰。作書治事精無閑(張文毅贈聯(lián)有“治公事若作細(xì)書精密無閑”語),砥義論交久益堅。要是平生真實處,可能持此告時賢。遺跡龍騰閱海桑,多君珍重付縑緗。永嘉述德吾何敢,破硯留田故未荒。象甫仁兄以所藏先文忠公與先德侍郎公手札見示,敬題三絕歸之。己未(1919)八月,林步隨。
10. 文忠書牘,往于筱石族伯處所見最多,皆致家惠肅公者。光緒戊戌,道邗上,罄一晝夜之力,錄其文,藏諸行篋,饑駈南北,旋復(fù)失去。今讀象甫先生世藏此冊,不勝懷舊之感。己未(1919)四月十有七日,銅山張伯英。鈐?。翰⑿∮。ㄖ彀祝?少溥(朱)
11. 族叔幼卿華黍齋中藏嘉道間名賢手跡至富。有侍郎公為伯曾祖心階公書聯(lián),文曰:鸞翔鳳翥眾仙下,玉節(jié)金和見性情。童時見而好之,恒徘徊其下。讀《稽古齋鐘鼎款識》,愛其序文之美。稍長,游江南,聞廉訪公治行,而未獲瞻望豐采。象甫貽我以款識藁、識篆圖、廉訪公墓志,復(fù)出此冊屬題。四十年景行之愿,償之一時,象甫之惠我厚矣。所惜幼叔早世,侍郎公書聯(lián)今不知何往耳。伯英再識。鈐?。簭埐⒂。ㄖ欤?少溥(白)
12. 右林文忠公與茮堂侍郎書三通,反復(fù)引申,委曲詳盡,陶長沙所謂“非唯風(fēng)流,兼有為政之實”者也。漕運為當(dāng)時大政之一,國家歲耗,經(jīng)費千萬,東南民力,疲于供運,而貪猾吏胥,窟穴于其中,上下交受其敝,故督其事,咸懔懔惟恐或失。觀書中所記過船費,先后不過十余年,而增加之?dāng)?shù)乃至十倍以上。彼時物力增長,未必如此之高。蓋寬以御眾,信以使人,為政之道,可以思矣。象甫先生出以征題,留置案頭幾及二年。想慕二公相交之誠,謀事之忠,逈非常流所能企及也。癸亥(1923)二月,杭州許寶蘅謹(jǐn)識。鈐?。簩氜块L壽(白)?巢云簃主人(朱)
13. 名臣緘札論河漕,謀國公忠見亦高。谷賤傷農(nóng)有今日,秉鈞誰更念民勞。侍郎名德比文忠,遺簡多君出袖中。我與兩家皆世舊,強書紙尾愧高風(fēng)。茮堂侍郎與少穆制軍皆先退庵公莫逆交也。象甫仁兄出此屬題,敬書兩絕。癸酉(1933)十月,長樂梁鴻志。鈐印:梁鴻志(白)
14. 籌筆論交舊,丹青責(zé)諾虛。未瞻閻令畫,空重魯公書。述德思黃絹,投艱痛傳車。治河遺策在,民困尚難紓。象甫世丈命題外高祖林文忠公與先德茮堂侍郎手札,即請教正。宣龔。鈐?。盒彛ㄖ欤?/p>
15. 計臣言利弊同深,新政紛然竭帑金。豈是今才不如昔,清淮能喻兩賢心。相逢莫更論家世,壬子于今幾海桑。不獨余皇哀未已,燈前掩涕雨浪浪。象甫世丈命題林文忠公與先德侍郎公手札,有先叔祖敬裕公丙申(1896)、壬子(1912)兩題語。哀余皇詩亦公所作,蓋有痛于甲午之役者。時江陰舟師方熸,故愴然及之。丁丑(1937)九月雨夕,覲安識。鈐?。荷蛴P安印(白)?劍知(朱)
16. 中朝大官老于事,兩可模棱巧趨避。何人得似兩公賢,憂國精誠縈寤寐。本朝漕運一大政,鹽法河渠抑其次。侍郎持節(jié)駐河壖,挽粟飛芻遠(yuǎn)為致。尋常一笑比河清,關(guān)節(jié)閻羅誰敢試。文忠同時撫吳會,置腹推心敦古誼。聞聲相應(yīng)若桴鼓,意見偶然有同異。馳書往復(fù)恒再三,燭照無遺極情偽。渙然冰釋愛國心,河辛篙師知此意。文孫發(fā)篋辱征題,述德陳情良自媿。承平事往百余年,今日江山余涕淚。藏舟大壑負(fù)以趨,冠履居然能倒置。?墻卅載無寧歲,鷸蚌終為漁人利。神州大好竟陸沉,夷甫諸人責(zé)誰避。在天靈爽如式憑,四裔終當(dāng)殛魑魅。與君晞髪寶楹書,家祭無忘猶此志。(下“避”字改“貸”)。象甫世丈舊藏先文忠公與先德侍郎公手札屬題,即希教正。丁丑(1937)臘月,林灝深。鈐印:朗溪(朱)
17. 公誼私情審重輕,轉(zhuǎn)從辯論見持平。和羹濟水相分處,祇有眉山識最精(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昂汀比绾透巴比鐫?。東坡語也)。變盡桑田海亦干,百年紙墨未叢殘。名臣下筆覘言行,休作鷗波十札看。子弟兩家還往密,九原精爽更交期。飛芻挽粟皆心血,說與時人恐未知。象甫老兄出所藏林文忠公與先德侍郎公手札屬題,敬賦絕句三首,以志景仰。己卯(1939)孟秋,黃懋謙。鈐印:默園(朱)
18. 象甫世姻仁兄以所藏林文忠與其先德茮堂先生書札三通屬題,前二札均論漕運事,余讀之不禁有感于清政之不網(wǎng)。以文忠之賢而束縛于秕政之為可惜也。札中所舉當(dāng)日功令之鈐制,漕章之苛細(xì),運丁之困窮,衙門吏役、不肖委員、頭伍尖丁、無籍棍徒之種種梗阻,賢如文忠,亦無由為根本之謀,而唯補苴罅漏之是務(wù)。河運之弊極矣。元代早行海運,何不取而仿為之?蓋朝廷無遠(yuǎn)大之圖,唯知茍安,奉行故事,錮習(xí)已成,廓清無日。雖有賢者,亦局促如轅下駒,而無如之何矣。生不逢辰,有才莫展,吾烏能不為文忠悲也?余不欲為浮詞以塞責(zé),幸象甫有以教我。民國紀(jì)元三十有七年(1948)十一月十五日,海鹽張元濟。鈐?。簭堅獫ò祝?重宴鹿鳴(朱)
19. 二府旗常孰主賓,中朝柱石兩嶙峋。英才豈意工書翰,信手拈來盡勝人。轉(zhuǎn)漕千里帝圖雄,籌筆三邊虜塞空。若使兩賢長共濟,人間何處有兵戎。零縑寸楮價連城,況是長篇夾短平。子子孫孫永寶用,百年肸響感精誠。衰翁顦顇鬢如絲,書合寧為此輩志。展冊當(dāng)窗心一快,猶能想象太平時。象甫老兄以家藏林文忠公與先德侍郎公手札屬題,率成四絕。廬江劉體智。鈐印:晦之(朱)
20. 公論今方定,前朝剩此人(清代諸臣,今日猶為人所景仰者,文忠公一人而已)。一身當(dāng)悍虜,三紙洵家珍。鶯粟無遺種(政府方厲禁雅片,期必絕種,可告慰公于九原),儒酸失外親(此句感公對沈文肅語)。華山詩卷在,大句動星辰。公華山詩卷曾題一律。五六兩句改為“鶯粟將無種,儒酸有不倫”。象甫世道兄出所藏林文忠公與先德侍郎公手札三通命題。弟江庸。鈐?。航梗ò祝?澹翁(朱)
簽條: 林文忠公書札。遲月簃寶藏,褚德彝敬題。
鑒藏印: 玉筍堂珍藏書畫之?。ㄖ欤?/p>
著錄:1.《蕉聲館集·茮聲館文集》卷四,[清]朱為弼撰,清咸豐二年(1852)刻本。
2. 《林則徐書簡》P30-31,林則徐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3. 《林則徐年譜》P168,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4. 《林則徐年譜 增訂本》P168,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5. 《林則徐全集 第七冊 信札卷》P109-110,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
6. 《林則徐年譜長編 上》P228-229、240,上海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
詩文著錄:7. 《濤園詩集》南州集,[清]沈瑜慶撰,民國九年(1920)鉛印本。
??8. 《濤園集 外二種》P59、116,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說明: 朱為弼上款。朱與林則徐同為宣南詩社成員。
朱為弼侄孫朱之榛、侄曾孫朱景邁逓藏。
褚德彝題簽。陸元鼎、李嘉樂、林鈞澤、林灝深、沈瑜慶、尚其亨、張元濟、張伯英、姚朋圖、許寶蘅、劉世珩、李宣龔、江庸、劉晦之、林步隨、梁鴻志、沈覲安、黃懋謙題跋。題跋上款為朱為弼侄孫朱之榛、侄曾孫朱景邁。
此為林則徐鴉片戰(zhàn)爭前論江南漕運及地方治理的信札冊,共51頁,含林則徐花箋長信3通32頁,及十八家題跋19頁。信札圍繞晚清漕運狀況及漕務(wù)改革而作,時在道光十一年(1831)、十五年(1835),其中一通見載于咸豐二年(1852)刊朱為弼遺集《蕉聲館文集》,另二通未見刊載。三信寫作日期鑿鑿可考,可據(jù)以補充林則徐日記、文集、年譜的闕漏。
據(jù)諸家題跋可知,是冊經(jīng)朱為弼侄孫、侄曾孫遞藏,并在1886至1948年的數(shù)十年間,遍邀林則徐后裔或友朋后裔、江南名流題詠。其中,林則徐后人即有林鈞澤(孫)、沈瑜慶(外孫)、林步隨(曾孫)、林灝深(曾孫)、李宣龔(外玄孫)、沈覲安(外玄孫),余如梁鴻志(梁章巨曾孫)、黃懋謙(陳寶琛弟子)、尚其亨(曾任福建布政使)等與林氏亦多有夙因。是以,此信札冊不啻為重要的林則徐家族文獻(xiàn),更是匯珍閩中名賢墨跡的福建鄉(xiāng)邦文獻(xiàn)。
信札三通,以下以落款時間分別簡稱:“午月小暑”、“開篆后”、“初七夜”。
其中,“開篆后”“初七夜”二通長信均作于道光十五年(1835),煌煌三千言,是市場所見篇幅最長的林則徐信札,極為珍罕。
寫信時,林則徐已在江蘇巡撫任上三年(駐在蘇州),朱為弼則系上任伊始的漕運總督(駐在淮安),二者對蘇省漕運總負(fù)其責(zé)。據(jù)王鎏《錢幣芻言續(xù)刻》毛應(yīng)觀序:“江南漕務(wù)……當(dāng)林少穆制軍撫江蘇時……自甲午1834冬至乙未1835春,無日不究心于此”。毛時任婁縣知縣,為林則徐直系下屬,其所言1835年春林無日不究心漕務(wù)當(dāng)非虛言。林則徐一生中的重大轉(zhuǎn)折是鴉片戰(zhàn)爭,而在江蘇巡撫任上五年,即兼圻兩廣之前,是其政治重心由經(jīng)濟民生向捍衛(wèi)民族骨格轉(zhuǎn)向的重要過渡時期。
在信中,林則徐指出漕船連年稽遲的癥結(jié)在于閘壩經(jīng)費管理混亂官員、胥吏與夫頭通過暗箱操作層層加碼導(dǎo)致過船之費較道光二年木榜標(biāo)準(zhǔn)增加數(shù)倍,并認(rèn)為旗丁欠夫頭之錢”的痼疾在于未嘗官為經(jīng)理”。這與四年后(道光十九年)其在《體察漕務(wù)情形通盤籌劃折》中以“縣督幫收”替代官收官兌”的主張略有異同或可視為林氏早期籌改運法的揭橥,是研究林則徐漕務(wù)改革思想、晚清漕運體制真實狀況的重要文獻(xiàn)。
《蕉聲館文集》刊朱為弼致林則徐信札三通,分別題為《答林少穆中丞書》《再答林少穆中丞書》《致林少穆中丞書》(以下簡稱《答林》《再答林》《致林》),并附入林氏“初七夜一通。經(jīng)對勘可知,“開篆后”為《答林》的覆信,“初七夜”為《再答林》的覆信。林、朱往來書信的創(chuàng)作順序依次為:《答林》、“開篆后”、《再答林》、“初七夜”、《致林》。諸信彼此連綴,前后呼應(yīng),脈絡(luò)清晰,對讀之下,可極大拓展對林氏長信二通的釋讀空間。茲將信札創(chuàng)作的具體情形推論如下:
一、“開篆后”信中,“承示閘壩經(jīng)費,祗宜隨時酌行,不必明定數(shù)目,‘若明定則木榜廢矣。木榜可廢,新章獨不可廢乎?'如此明快之論,弟方服膺敬志”,與《答林》中“所有每船二十兩及五十兩之說,似可不為明定,若明定則木榜廢矣。木榜可廢,新定章程獨不可廢乎?”相合;“來教謂‘夫頭所索之費,衙門吏役分之,不肖委員分之,頭伍尖丁分之,無籍棍徒又分之'”,與《答林》中“夫頭所索之費,衙門吏役分之,不肖委員分之,頭伍尖丁分之,無籍棍徒又分之,所費安得不逐漸增多乎?”呼應(yīng);“且讀臺教有云:‘弊當(dāng)去其大者,而行之以漸;事必舉其重者,而責(zé)其有成'”,所引內(nèi)容,即出自《答林》信尾“以愚拙之見,弊當(dāng)去其大者,而行之以漸;事必舉其重者,而責(zé)其有成”原句。綜上,可確證“開篆后為《答林》覆信。考清明各級官署有歲末封印停辦公事、新年后再恢復(fù)辦公的慣例分別謂之“封篆開篆”(又稱“封印”“開印”)。清制,封篆時間在臘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四天內(nèi)開篆時間在新正十九、二十、二十一三天內(nèi)。又,朱在《答林》中提及“侍出都以前……”,當(dāng)指離京赴任事,查朱于道光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受命為漕運總督;加之信中有“即日發(fā)回,以便開印前繕發(fā)”語,結(jié)合《再答林》中“侍初到此間”可知,《答林》作于道光十四年末至十五年初;而“開篆后”信中指明朱信為“日昨奉到”,即開篆之日,故《答林》大致作于正月。檢《林則徐日記》十五年正月十九日載“卯刻開印”,則“開篆后”一信作于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35年2月17日)。
二、“初七夜”信中,“細(xì)繹臺諭,閘壩官為經(jīng)理之說,似可俯從,而惟欲得首進(jìn)搃運一員先行到淮,為李道之助,并承指明鎮(zhèn)江善倅可以幫辦”,與《再答林》中“淮陽李道究系河員……若責(zé)其一人經(jīng)理,設(shè)有遲誤,誰任其咎?……或飭令首進(jìn)總運一人,先期來淮幫辦,使李道得收指臂之助,如鎮(zhèn)江善通判即可”相合;“來教謂‘旗丁欠夫頭之錢'”,與“夫頭固多索旗丁之錢,向來旗丁亦有欠夫頭之錢”呼應(yīng);“衛(wèi)備中楊、余、邱、張皆賢,而楊為最”,所及衛(wèi)守備四人均以姓氏代之,與《再答林》中“所有侍處調(diào)淮辦事衛(wèi)守備,惟以楊壽春一人,其余克鈞自行來淮而留之,張熊飛、邱可鈞本在淮。四員中,以楊為最,余、張、邱次之”相照如來教所謂大同小異,仍無戾于和衷者,真大公無我之言”,與《再答林》中“雖不敢自附于君子,然大同而小異,仍無戾于和衷”相契。綜上,可確證“初七夜為《再答林》覆信。至《再答林》信中“不分畛域”“刻下眾丁已領(lǐng)銀旺兌”與“開篆后”中“故不敢畛域相視”“今幸眾丁尚皆如約已領(lǐng)銀矣,已旺兌矣”分別對應(yīng),可知《再答林》為“開篆后”之覆信,茲不贅述。而《再答林》起首道“日昨接奉手教”,可知朱氏此信應(yīng)作于正月二十日后數(shù)日(以清末官郵效率計)。同理,據(jù)該信起首“昨由京江回蘇,接誦手教”可知其亦作于正月二十日后未久。檢《日記》,林于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即登舟為徒陽運河驗工之行”,此后在鎮(zhèn)江(即京口)盤桓數(shù)日,二月初二日“丑刻開舟回蘇”,初五日“晚抵署”。至“初七夜三鼓”(即子夜)寫信時,林稱昨日才“接誦手教”亦合情理。則“初七夜”一信作于十五年二月初七日(1835年3月5日)。
另,信尾林談及接陶澍函稱“上元、嘉定漕項全完”,擬為姚氏上開復(fù)折。檢《全集》,十五年二月十二日,陶澍、朱為弼、林則徐聯(lián)名上《知縣經(jīng)征漕糧續(xù)報全完請開復(fù)留任折》,曰:“經(jīng)征未完五分以上之署嘉定縣事嘉定縣縣丞姚大成、未完六分以上之上元縣知縣保先烈,均照例革職……請將姚大成援案開復(fù)留任”。此折繕發(fā)時間適在此信寫作后五日。
再,“初七夜”末頁有似以三十五與五十之?dāng)?shù),尚恐不敷”,其中“三十五”“五十””,與《再答林》中“如糧道所議,首進(jìn)每船提銀三十五兩,二進(jìn)每船提銀五十兩”相照,當(dāng)指漕糧短途和長途運輸過程的耗銀。有趣的是,此頁末尾有林氏筆囑“密啟,即丙”,而《蕉聲館文集》反而將此札鏨布或為朱氏后人誤將此頁歸入正月二十日信札(“開篆后”)所致。
三、 “午月小暑”作于道光十一年(1831),值林氏外放河南、政望快速積累的頻繁洊升時期,是存世較早的林則徐信札。此信一反林氏書札中常見的家國同構(gòu)或經(jīng)世致用的風(fēng)格,談到憶舊游、會舊友、贈書畫、酬詩章等清麗內(nèi)容,頗可寶貴。
信中,林謂“鄂城數(shù)月,既值沮洳之憂,籌賑籌防,意難自慊”,寫信時已“量移來汴”。檢《林則徐年譜長編》,道光十年六月二十九日,林受任湖北布政使;八月二十日,抵鄂任;十一年二月九日,交卸楚藩職任;二十九日至河南省城就任布政使?!赌曜V》與林信中所述時間一致。據(jù)萬年歷,十一年小暑在五月廿九日(1831年7月8日)。檢《林則徐全集》,十年九月二十日有《致楊慶琛》,告知到楚藩任后情況,函云:“此時亟須修復(fù)潰防,而閭閻力不能支,不得不籌餉借給,日來正為此事滋用皇皇耳”,與信中沮洳之憂,籌賑籌防”情形吻合。此外,信首林謂“一別彌載”,即一年之期。查十年正月,林父喪服闋,返京覲見并候缺;六月,在京與張維屏、朱為弼等詩酒集會。張在《松心雜詩·松心宴詩集》中有詩序云:“庚寅六月十三日,潘星齋待詔招同卓海帆(秉恬)朱椒堂(為弼)兩京兆、林少穆(則徐)方伯……集寓齋即事有作”。朱、林此次集會時間至寫信的五月廿九日恰好“彌載”。再,信中林稱“比忻聞榮轉(zhuǎn)銀臺”,“銀臺為通政司別稱,查朱氏履歷有“十一年,補通政司副使”(《蕉聲館文集》卷首),與信文相合。值得一提的是,林在信末探問“詩舲常晤否”,所及“詩舲”即其在京好友張祥河。林與張、朱二人同為宣南詩社成員,彼此聲氣相投,以是信札開篇即有“憶舊歲此時,浮瓜沉李,讀畫評書,猶昨日事耳的感喟,舊歲此時”或即庚寅六月十三日雅集。
信中涉及人物有:林賓日(先君)、陶澍(云翁)、蔣立鏞(笙陔)、張祥河詩舲)、李鴻賓(鹿蘋)、姚祖同(亮甫)、陳鑾(字芝楣)、李國瑞(淮揚道)、汪方川(松江知府)、周恭壽(寶山知縣)、姚大成(嘉定縣丞)、云中鯤(江淮七幫千總)等。其中,陶澍時任兩江總督,且與林、朱、張祥河同為宣南詩社成員;張祥河,道光八年曾出任福建鄉(xiāng)試副考官,與在閩守制的林則徐過從尤密;蔣立鏞為林則徐同榜狀元陳鑾時任江蘇布政使,以后升任江蘇巡撫,在林廣東禁煙期間代其署理兩江總督。漕運作為清代政治、經(jīng)濟、社會的縮影,其運作直接聯(lián)動京畿經(jīng)濟命脈與國家治理根基。運河的衰沒,是清帝國由盛轉(zhuǎn)衰的表征。嘉道時期,有漕省份民情愈發(fā)洶洶,社會動蕩。林自調(diào)任蘇撫后,曾四次主持辦理冬漕,對漸至積重的漕運弊端有著深刻認(rèn)識,其認(rèn)為江蘇額漕之重、流弊之深,甲于他省,主張改革運法。
LIN ZEXU RARE AUTOGRAPH LETTER SIGNED TO ZHU WEIBI ABOUT JIANGNAN CANAL TRANSPORT
Ink on paper, album (fifty-one pages)
Dated 1831 and 1835
Literature: 1. Jiaoshengguan Collection · Jiaoshengguan Literary Works, vol. 4, 1852
??2. Lin Zexu's Correspondence, pp. 30–31, 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1
??3.Chronological Biography of Lin Zexu, p. 168,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1
??4. Chronological Biography of Lin Zexu (Revised Edition), p. 168,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5
??5. Complete Works of Lin Zexu, vol. 7, pp. 109–110, Strait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2
??6. Extended Chronological Biography of Lin Zexu, vol. 1, pp. 228–229, 240,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Literature (poem): 7. Poems of Taoyuan: Nanzhou Collection, 1920
8. Collected Works of Taoyuan with Two Supplementary Works, pp. 59 & 116, 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0
Note: Dedicated to Zhu Weibi. Inscribed by Lu Yuanding, Li Jiale, Lin Junze, Lin Haoshen, Shen Yuqing, Shang Qiheng, et al. Titled by Chu Deyi. The inscriptions are dedicated to Zhu Zhizhen and Zhu Jingmai.
Provenance: Previously collected by Zhu Zhizhen and Zhu Jingmai.
冊頁尺寸:34×18cm
RMB: 1,200,000-2,000,000
作者簡介: 林則徐(1785~1850),字符撫、少穆,晚號竢邨、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晚清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嘉慶十六年(1811)進(jìn)士。歷任翰林編修、江蘇按察使、東河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陜甘總督、陜西巡撫、云貴總督等職。任內(nèi)有“虎門銷煙”、經(jīng)營西北等偉績。有《林則徐集》。
第一通
上款簡介:1. 朱為弼(1771~1840),字右甫,號椒堂、茮堂,浙江平湖(今屬嘉興市)人。朱鴻猷子。道光間官至漕運總督。金石之學(xué),上追歐、趙。刻印上追秦漢。工山水,精寫意花卉,尤喜畫梅。嘉慶二年(1797),阮元督學(xué)浙江,創(chuàng)辦詁經(jīng)精舍,聘其參與修輯《經(jīng)籍纂詁》,并為阮元所撰《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稿審釋、作序、編定成書。嘉慶十年(1805)進(jìn)士,授兵部主事,歷員外郎。道光元年(1821),授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四年(1824),授順天府府丞、府尹,正遇蝗害,為弼單騎視察災(zāi)情,遇鋪張款待,辭謝不赴。林則徐對他清操自守、剛正不阿的品格,評價很高。十三年(1833),累擢至兵部右侍郎,授總督倉場侍郎。翌年(1834),升漕運總督,督理漕務(wù)。后以年老多病奏請免官回鄉(xiāng)。歿后家無余資,鄉(xiāng)人懷其勤慎清廉,入祀鄉(xiāng)賢祠。著作有《椒聲館詩文集》《續(xù)纂積古齋彝器款識》《吉金文釋》《鉏經(jīng)堂集》《古印證》等。
??2 .朱之榛(1840~1909),字仲蕃,號竹石,室名常慊慊齋、志慕齋、經(jīng)注經(jīng)齋,浙江平湖(今屬嘉興市)人。朱為弼侄孫。蔭生。以蔭補官,授府總捕同知,晉淮揚海河務(wù)兵備道,為官江蘇凡四十年,歷署江蘇按察使,布政使。精稽核,洞悉江蘇厘金利弊。有《新安先集》《朱氏重修浙支譜》《常慊慊齋文集》《志慕齋詩集》《芻言》等。
??3. 朱景邁(1879~?),字象甫,浙江平湖(今屬嘉興市)人。朱為弼侄曾孫,朱之榛子,朱運鵬、朱運守父。官二品頂戴花翎,直隸道試用。民國時曾任監(jiān)察院監(jiān)察委員。1920年為其伯曾祖朱為弼刻《蕉聲館集》,附刻其父《常慊慊齋文集》二卷。
跋者簡介:1. 陸元鼎(1839~1908),字春江,號少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進(jìn)士。光緒六年(1880)任江蘇江寧知縣。不久調(diào)任江蘇泰安知州,疏浚城河,整修里下河河道,建斜豐港,續(xù)修范公堤。1895年授廣東惠潮嘉道,后又調(diào)補江蘇糧儲道。1898年升任江蘇按察使。同年在處理江陰教案中,堅持中國司法主權(quán),拒絕美國駐滬領(lǐng)事干預(yù)。1900年補授江蘇布政使。1903年升任漕運總督。1904年凋任湖南巡撫,旋改江蘇巡撫,任內(nèi)嚴(yán)申賭禁,察核吏治,修治塘圩。1907年赴京協(xié)助開辦資政院事務(wù)。
??2. 沈瑜慶(1858~1918),字志雨,號愛蒼(一作字),亦號靄蒼,別號濤園,卒后稱敬裕,室名與崦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則徐外孫,沈葆楨子。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歷任湖南按察使,順天府尹,贛、黔、豫布政使及貴州巡撫。工詩古文,“同光體”閩派重要詩人。
??3. 李嘉樂[清],字憲之、德申,河南光州(今信陽)人。同治二年(1863)進(jìn)士。曾任江蘇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有《仿潛齋詩鈔》等。
??4. 林鈞澤[清],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則徐孫,林聰彝第三子。曾任江蘇知縣。撰《林賓日日記》(福建省圖書館藏),是林氏研究的重要資料。
??5. 劉世珩(1875~1937),小名奎元,字聚卿,號蔥石,又號一琴、枕雷道人、楚園,室名一琴一硯廬、十五幢亭、聚學(xué)軒,安徽貴池(今池州)人。劉瑞芬第五子,又號劉五。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歷任江楚編譯官書局總辦、江寧商會總理、度支部參議等。辛亥革命后曾任職于北洋政府。為刊刻、收藏、鑒賞名家。有《吳應(yīng)其年譜》《劉伯宗先生年譜》等。
??6. 尚其亨(1859~1920),字惠丞,一字伯恒,號會臣,晚號達(dá)庵,奉天海城(今遼寧鞍山)人。隸漢軍旗,清朝官員。平南敬親王尚可喜第七子和碩額駙尚之隆八世孫。光緒十八年(1892)進(jìn)士。官福建布政使、山東督糧道、山東布政使。經(jīng)史詞章而外,陰陽、醫(yī)相,繪畫、金石,均能窺其深奧。1905年為清政府公派出洋考察。
??7. 姚朋圖(1872~1921),一作鵬圖,字柳屏,一字柳坪,號古風(fēng),江蘇鎮(zhèn)洋(今屬蘇州市)人。清光緒十七年(1891)舉人,曾任知縣。收藏家,工篆書,精鑒賞,所蓄多善本。著有《扶桑百八吟》《柳坪詞》《古風(fēng)遺草》等。
??8. 林步隨(1872~?),字季武,號寄塢,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末翰林。林則徐曾孫,林拱樞孫。光緒二十九年(1903)三甲九十六名進(jìn)士,散館授檢討,曾被派往美國任留學(xué)生總監(jiān)督,北洋政府時代曾任國務(wù)院秘書長、銓敘局副局長、幣制局副總裁、稅務(wù)??茖W(xué)校校長等職。北伐戰(zhàn)爭以后棄官從商走實業(yè)救國之路,把一生積蓄的十余萬大洋全部投資辦了實業(yè)。
??9. 張伯英(1871~1949),字勺圃、少溥,號云龍山民、東涯老人,室名小來禽館、遠(yuǎn)山樓,江蘇銅山(今徐州)人。光緒十四年(1888)舉人。歷任北京政府陸軍部秘書、將軍府秘書、國務(wù)院秘書廳幫辦、臨時執(zhí)政府秘書長等。擅書法,精金石碑帖之學(xué)。
??10. 許寶蘅(1875~1961),字季湘,又作繼湘,浙江杭縣(今杭州)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舉人。曾任學(xué)部主事、軍機處章京。入民國,歷任總統(tǒng)府秘書、國務(wù)院秘書,銓敘局局長,內(nèi)務(wù)部司長、次長,北京故宮博文獻(xiàn)館專員、物圖書館副館長等,1926年后任遼寧省政府秘書長等職。1956年受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11. 梁鴻志(1882~1946),字眾異,別號無畏,室名爰居閣、三十三宋齋,福建長樂人。梁章巨曾孫。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人,京師大學(xué)堂畢業(yè),歷任山東高膠道尹公署科長等。民國后,任職于國務(wù)院,兼《亞細(xì)亞日報》編輯,段祺瑞政府秘書長。1938年南京成立偽維新政府,任行政院長,1940年任汪偽政權(quán)監(jiān)察院長。
??12. 李宣龔(1876~1953),字拔可,號墨巢,室名觀槿齋,福建福州人。林則徐外玄孫。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曾官湖南桃源知縣?!巴怏w”閩派后期代表人物,與陳寶琛、鄭孝胥、陳衍、林紓、嚴(yán)復(fù)等交好。后佐張菊生主持商務(wù)印書館,為重要股東之一。家中收藏珍本、墨跡、名畫甚多。
??13. 沈劍知(1901~1975),名覲安,福建福州人。沈葆楨曾孫,民國時任海軍部秘書。解放后任上海文學(xué)會委員。工詩、善書畫。
??14. 林灝深[清末民國],字朗溪,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拱樞孫,林則徐曾孫。清朝末年政治人物。光緒二十一年(1895)中進(jìn)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xué)習(xí)。歷官禮部員外郎、軍機章京、光緒三十二年(1906)授學(xué)部右參議,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任學(xué)部左參議,宣統(tǒng)三年任弼德院參議。林文忠公祠建造時,捐資三百元。
??15. 黃懋謙[清末民國],號默園,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師從陳寶琛。書法家。閩派詩壇重要人物。宣統(tǒng)元年(1909)拔貢。歷任學(xué)部普通司行走、京師大學(xué)堂監(jiān)學(xué)、教育部主事、廣西巡按使署秘書、政事堂主事。
??16. 張元濟(1867~1959),字菊生,號小齋,浙江海鹽(今屬嘉興市)人。工書法,光緒十八年(1892)進(jìn)士。官刑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章京。民國曾任南洋公學(xué)譯書院院長。建國后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17. 劉體智(1880~1963),字晦之,號善齋,安徽廬江(今合肥)人。晚清重臣劉秉章之子,孫家鼐女婿,李經(jīng)方內(nèi)弟。曾任晚清戶部郎中、大清銀行安徽總辦、中國實業(yè)銀行總經(jīng)理。1935年后閑居上海,專心于金石、文物、古籍的收藏,是著名甲骨、銅器收藏家。著有《說文諧聲》等。
??18. 江庸(1877~1960),字翊云,號趨庭,室名澹蘯閣,福建長?。ń駥冽垘r市)人。清末留學(xué)日本,早稻田大學(xué)政治科畢業(yè),歷任法政專校校長,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大理院院長,故宮古物館館長,朝陽大學(xué)校長等職。后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華東監(jiān)察委員,上海文史館副館長。
題簽者簡介:褚德彝(1871~1942),原名德儀,字守隅、松窗,號禮堂,別號漢威,室名角荼軒,浙江余杭(今杭州)人。成憲侄。精金石考據(jù),嗜古博物。尤精篆刻,初師浙派,后潛研秦漢鉨印。工畫,亦能寫梅。
西泠拍賣網(wǎng)上刊載的所有內(nèi)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報導(dǎo)、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biāo)志、標(biāo)識、廣告、商標(biāo)、商號、域名、軟件、程序、版面設(shè)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nèi)容分類標(biāo)準(zhǔn)以及為注冊用戶提供的任何或所有信息,均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quán)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biāo)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及適用之國際公約中有關(guān)著作權(quán)、商標(biāo)權(quán)、專利權(quán)及/或其它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法律的保護,為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及/或相關(guān)權(quán)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
未經(jīng)西泠拍賣網(wǎng)的明確書面特別授權(quán),任何人不得變更、發(fā)行、播送、轉(zhuǎn)載、復(fù)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西泠拍賣網(wǎng)的局部或全部的內(nèi)容或服務(wù)或在非西泠拍賣網(wǎng)所屬的服務(wù)器上作鏡像,否則以侵權(quán)論,依法追究法律責(zé)任。特別地,本網(wǎng)站所使用的所有軟件歸屬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所有, 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quán)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及國際版權(quán)公約法律保護。除經(jīng)本網(wǎng)站特別說明用作銷售或免費下載、使用等目的外,任何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復(fù)制、修改、經(jīng)銷、轉(zhuǎn)儲、發(fā)表、展示演示以及反向工程均是嚴(yán)格禁止的。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quán)法》及相關(guān)法律追究經(jīng)濟賠償和其它侵權(quán)法律責(zé)任。
任何使用者將西泠拍賣網(wǎng)展示的拍品圖品及其衍生品用于非商業(yè)用途、非盈利、非廣告目的而純作個人消費時和用于商業(yè)、盈利、廣告性目的時,需征得西泠拍賣網(wǎng)及/或相關(guān)權(quán)利人的書面特別授權(quán)。應(yīng)遵守著作權(quán)法以及其他相關(guān)法律的規(guī)定,不得侵犯西泠拍賣網(wǎng)及/或相關(guān)權(quán)利人的權(quán)利。